[0515]我的学习观之赋予和养成

谈学习,我是感到压力很大的,如果以加上两年幼儿园共十八年校园岁月的结果来看,我不过就是个重点大学本科生而已,而且在所有考试排名(全班和年级)中也从未第一过(高一期末考试才在普通班得过全班第二名),而可称之为“巅峰之作”的一次也不过是全校十名以内。上面是能吹嘘的极限了,关于糟糕的一面,我也曾在高二班级里排到倒数十名以内。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的学习是没有章法的,没有优秀习惯的,也说明我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存在问题。

学习是学生当然的大事,即便是不想好好学习也常常会装作好好学习的样子,这就是态度问题。我小学学习是稀里糊涂的,是得过且过的,是偷懒的(族姐班主任的评语)。我觉得,从进幼儿园到初二上学期都是如此。期间,不太清楚自己要什么,应该怎么做,也无法评估自己的行为。没有目的性(更遑论企图心)是学习的第一个问题。

插一下,虽然打小成绩便不好,但心中却一直记得将来要上大学的。这是父母亲对我们的期待。虽然从小学到大学该怎么办一无所知,但心中那份莫名的笃定还是有些积极意义,养成了对坚守底线抱有不甘心、不放弃的心理。所以,我想,幼时志存高远还是很好的,不会轻易放弃许下的将来,例如不会与人打架斗殴被人捅死。

在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之前有个前提,那就是学习目的和企图心的建立,简单的“我一定会上大学”的信念(企图心)是不够的,这个目标要细化。细化的工作想必只能由成人(家人或老师)来做,将各个阶段的目标定下来,将每一年的小目标定一下。这样一步步落实才让学习有目的性,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让学习更容易界定边界,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在学习氛围中浸泡熏染却缺乏内在的诉求。而让孩子心有诉求,恐怕又与父母给予的规划蓝图和子女就此沟通有关系,毕竟让子女从心底认可的才是真实的,例如做一两件让自己一生都自豪的事情。

孩子都是贪玩的,许多的玩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玩儿无可指摘只要自己明白只是在玩,不要抱有什么在玩中学习的妄想就好(至于实际是否有益则另当别论)。这是学习活动界定的问题,没有边界,学习就只是流于形式,缺乏紧迫感。有了分界,也就有了玩的安排,学习目的达到了就可以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即便是他什么都不想干。总之,就是要把学习时间进行切割和目标的细化到可以执行,不要把学习活动占满所有时间。不要让父母和孩子下意识地认为跟前放本书或作业就是在学习,骗谁呢?这种无意义的敷衍一定要避免!

人的心智有时是需要“唤醒”乃至“激活”的,而这种清醒或激活在我有生之年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初四开学之初,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被刺激,当时的感受仍萦绕心头。当时我静静地站在座位上,外界的世界骤然消失(视听官能完全消失),内心强烈涌动着一股气息将欲喷薄。从那以后,我考过化学满分,我早上五点半左右起床跑步,甚至攀爬教学楼侧面格子墙上二楼教室学习。终于,第二次中考成绩提升了一百四十分,第一次捍卫了大学梦。那一年中,全身灌满了能量,并没有感到如何辛苦。现在想来,那一年中我的表现可以说是优秀的。有鉴于此,不时问问自己,还有“爬墙读书”的勇气和激情吗?还记得早早起床超前学习的充实自信吗?优秀的人应当有着超越他人的付出和凌驾他人的底气的。

老姐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而她与老师的关系颇为相得。中师期间(我上初二),通过问询我的班主任白老师来关心我的学业。恰在那之后的初二下学期英语成绩第一次及格了。然而,后面的一年多学习不得法,中考只得了四百二十几分的分数——考不上高中了。初四的结果还不错,中考成绩是五百六十来分吧,借此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现在想来竟然还记得如此清晰,算来,这已是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也就是从那以后,头上的白发渐生而不曾断绝,而那位老师的当头棒喝才令我自己真正觉醒吧!

第二次被激活是二〇一四、二〇一五这两年中工作和生活发生的显著的变化,现在我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这是自大学以来所没有的,而这次是因为身负责任。以上提到的唤醒和激活的经历,前者是非常手段不说也罢,而责任是个好品质,让孩子做一个自尊而负责的人,渐渐养成良好习惯是可以作为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企图心和自我的建立这内部的要素,这里提到了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导师。这个词虽然被用滥了,但是它的含义很准确,当然“导师”可以是自己的父母、长辈或老师、朋友。

以我三十年的学习、工作经验来看,学习期间有导师从旁协助和纠偏是非常重要的。早年自己不努力,老师不喜欢,家长忙于生活,学习全靠自觉的,如果没有自觉,就算是放任自流了,这就是我早年的境况,直到老姐过问我的学习和遭遇中考失败。而与人交流是促成学习进益的开始,所以一定要把自己打开,习惯与人交流,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此时与人为善的交际能力是必要的。

学习活动本身是不足以支撑学业的,对生活多多的参与和体验是有置身学业之外的自由和感触/感悟的,对学习的认知也会更客观些,有助于心性的养成,也只有外在的补充才能助益学业。而接触多样世界,也可以避免电影《海上钢琴师》主角的世界只是一条客轮的悲剧(相似的例子:三体叶文洁之女杨冬的悲剧)。

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可以被教授和从外界获取,但经历是人生的构成单元,没有足够的经历(涉及接触内容的拓展和接受问题)来奠基,更多的理解无从谈起。故而,我对教授经验没什么信心,更多地是要让他自己养成好习惯,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独立思考,多问为什么,这样基础的引导才有意义,否则不过是填鸭罢了。

后记

本文的重点在前两部分,第三部分只是粗略地提及,以后会进行补充。

这篇文章花了我四、五个早晨的时间吧!有人说净整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从切身体验来说感觉自己思维能力增强很多,生活工作上也从容大方多了。

撰写本文也揭开了过往的记忆,不料那些记忆仍然清晰。以自己的经历为鉴,感受绝对切身。也在期间,想到了我为什么不要二胎的原因的第一条理由——资源有限,因为我想到了我小学或初中曾写下的一篇作文《我的父亲》,依稀记得文中没有父子间的互动。虽然对父亲的尊敬之情有如龙之逆鳞不可轻侮,但彼此的交流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虽然我也曾记得父亲背着发高烧的我去两公里外的诊所打针,也记得为我的初四送床去学校宿舍。然而,这已是我的父亲能做的极限了。当时间这种资源都有限的时候,关怀引导从何谈起?这当然不是对父亲的埋怨,而是对人力有时尽的清醒认识。

本文是“我的学习观”的序篇,以后会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想感悟。标题我原本打算叫“我的实用学习观”的,但是除了用干活的态度消除学习任务的迷雾外,也就只能提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这种向学习活动要效益、讲收获的论调了。作罢!

《[0515]我的学习观之赋予和养成》上有7条评论

  1. 对孩子的成长引导,以往,过问甚少的父母会造成些许遗憾;如今,踌躇满志的年轻父母更可怕吧?不过,重视,终是对的。只是,别用力过猛,难为了彼此。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不可承受过重。
    勤反省,在调整中不忘初衷,育子之路漫长悠远又时不我待,愿两代人都不负生命的滋长。与老弟共勉。

  2. 养育孩子,真的是一场修行,伴随对自我的检验和提升,让你身心俱疲和愉悦。大的方向把握住还远远不够,期间还需要做很多细微具体的工作,若都能春风化雨、功到自然成,是再好不过了。可惜,现实很难搞,孩子的可塑性更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可避免的还会有飓风骤雨,有时无力感导致三观错位。父母同孩子共成长是家庭教育的至高境界,这份美好也伴着“相爱相杀”,呵呵,总之,恨煞爱煞,良苦用心,不好拿捏的。
    教孩子,唯有身在其中,方解其味。教育思想好认同,教育方法却不可搬,一个孩子一个样,自己的好像是最不省心的。不过,增加智慧多点教育艺术,有足够的耐心,孩子即使不成才,成人是绝对没问题的。
    作为学酥家长,我也许是丧失话语权的,那就“静坐常思已过”去也。

    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文的意义就在此吧,以后执行走样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先尽人事。
      不做选择也是选择,责任在肩,陷于困境也得找到出路。孩子是眼前一抹黑的,靠他自己是不行的。我回想我自己,那是因为受到刺激才醒悟的,这是不正常的方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