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规则对老人是否友善
在中国,过马路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事儿。几千年来,国人被驯化得大处退却隐忍、小处随心所欲的。大处有人把关(把持),不需要老百姓负责,上头不行了,老百姓可以明骂或是偷骂泄愤,如果有钉子户揭竿,势态明朗也自然落井下石,畅快淋漓一下!
过马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疾腿脚快。记得前住处边上的那条路,路宽约20米,绿灯设置时间应不到10秒,以我行动如风的速度,也堪堪走完一半路程。要知道,我可是耳聪目明腿脚好正当年的,如果是个耳聋眼花腿脚不好的老人,该是什么状况呢?
“中国式过马路”用来嘲讽国人没有规则意识,没执行力。为什么国人积习难改,可恶地令人发指?一来,几十年前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如今城镇化进程中,管理者制定的一些规则设置得简单粗暴不合理,老百姓执行有难度,所以要翻护栏,不然你愿意走500米过马路?还记得那些令人发指的中国式盲道吗!二来,城镇化之下,老百姓都是学生,要学习新规则,要适应新规则,这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国人“独立自主”、“不给上头添麻烦”地自寻出路惯了。
当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不那么文明的情况也注定会减少。
2、人老了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今年春节期间,老爹老娘来长一起过年,对于我这种离乡背井读书工作十多年的人来说,老爹老娘守在身边两个月的时候确实难得。然而,将爸妈送走,回想中感觉自己做得很糟糕,期间也不乏恶言恶行。两个世界的人之间该如何沟通和相互理解呢?
第一件事,心态。老爹老娘年近古稀,常言身体不行了,有些事儿上得过且过,不要有太多期待了,言语中颇为消极认命。而我再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下略感烦躁,却不知如何劝解。
第二件事,身体。人老了,身上的零件都老化了,例如腿脚不便、耳聋眼花、思维迟钝。在看了某讲座上说,男人在50岁大脑会退化,女性会晚上几年。其中还笑谈,男人在女人更年期的时候一定要对女人好,否则以后自己大脑老化的时候就会遭报应了。
现在,老爹老娘渐渐老去,做子女的却束手无策,活得真是不真实。我们在网络世界、现代社会如鱼得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老去的时候是怎么一个光景?
3、视听被剥夺后会是什么样子?
“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以及视觉83%。”
以上这句话,一个字不动地被到处引用。虽然其原文我不知道,但是这个结果还是跟日常经验是一致的。从数据上看,听觉和视觉是主要的两种信息获取器官,而视觉则最为重要。然而,不幸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仍旧耳聪目明变成了空想,耳聋眼瞎则成了最终的归宿。
想着年老了既看不见又听不到,这简直就是聋盲人了,身边的信息都获取不了,这事得多恐怖啊!这感官是用多了疲劳损坏了?还是人类的耳朵和眼睛初始配置不够呢?生活无处不是视听,把耳朵眼睛去掉,生活还能继续吗?至少这个事故骤然降临,一般人都是万难接受的!这样的世界无时无刻不需要视听,如果我们不能视听了,怎么办?
在号称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什么对策来补救呢?总不能只谈调适心态吧!聋了可以佩戴助听器,甚至植入人工耳蜗,也算有了手段。而眼睛的对策似乎只有导盲犬和以听代看了。
《澳门风云》里讲了一个神奇的科技,将感应信号转换成图像印入大脑,这个科技如果实现,盲文就没必要了,盲人也就重生了:可以像那个卧底似的将摄像头替换眼球。然而,电影终究是电影。如今在获取83%日常信息的眼睛的治疗上还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因为盲人什么都看不到,只能靠摸索,所以只身在外行走是不可能的,靠导盲犬?导盲犬看起来似乎不太靠谱,在改善盲人生活上,好像更多的是人照顾和以听代看的工具,例如手机/电脑读屏软件,Android系统辅助工具里的TalkBack,我用着很别扭,不知道盲人有没有使用这个功能的。据报道,印度即将推出盲文手机,模样就像是砍掉了屏幕的功能机。
在科幻世界里,人类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然而现实是如此的真实:我们连将视频信息传入大脑以替代眼睛都做不到。Google注资的Calico不知道能否给这个世界带来福音呢?
对于老人来说,科技支持是小,人文环境为大。
科技力量有限,环境要给不便人士方便才是好环境。都是人事儿!
读了博主的文章,感觉跨度好大啊~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一直到耳聋眼盲的治疗或者解决方法~~
想哪写哪。中国式过马路只是顺便唠叨一下!主要还是从老年人过马路不便切入到因老年机能退化导致生活各种不便,当然还要看看目前医疗水平如何。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们失去的是难以想象的。
话说你的推荐自己不生产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