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即便是不想学习,也被逼上了无法彻底放弃学习这条路上来了。于是就想啊,那么多知识,浩如烟海的,皓首穷经地学习也不可能学得完,所以,选择性学习是唯一的选择。
只是,选择是不好作出的,尤其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要干嘛的时候。关于这个起点,我在之前的文章我的学习观之赋予和养成中谈过了。下面总结一下做选择的几个原则。
首先,为了生存与发展,以我为主,趋吉避害地作选择。选择本身是个利益的权衡,趋利避害是最直接的考量。从趋吉角度来说,这涉及到自己的目标,例如要赚它一个亿,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在哪个城市更有利,成功机会更多。有了目标,也要顾及自己的起点,即所谓的现实考量,起点太低,目标太高,就不具可行性了。初步判断中,跟成功之路完全无关的东西就不需要学习,例如不要考的美术、音乐。从避害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的企图心不大,那就树立起不可接受的红线,例如不想去深坑挖矿,或者不想到处去跑业务,或不想整天坐在电脑前画图等等。
其次,顺应自己的内心和兴趣。人是有自己的兴趣的,例如爱看电影、爱听音乐、爱旅游,这样就可以据此为切入点和主题进行该领域知识的拓展,例如花20小时学会兴趣领域80%的知识(知乎)。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事业的成功而放弃一切就太可悲了,毕竟人不是目标单一的终结者,而是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满足自己的欲望,收获自己的幸福。在我看来,人生本质上是每个人心中的诗韵。
再次,以谈资为目的地广泛关注,人不可以只混在同事和爱好者圈子中。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自己的兴趣,还需要考虑到与人群相处(环境)的问题,你的兴趣别人不必懂,别人的兴趣你也不必知,所以一般性的交际话题还是需要了解的。当然,这不仅仅是交际的问题,还可以是对自己切身环境的持续关注,也可以给获取新的兴趣点留下窗口。
最后,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做个有心人,做知识的主人,相互联系地思考,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知识指导行动,行动获取新知,不断地让两者相互影响作用,构建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除此以外,不必学习。当然,选择是生活常态,是一直基于当下的境况和认知作出的,最初的设计未必就高屋建瓴,当走不通的时候改弦更张也是必然的。世上知识分属许许多多的系统,而基于自身构建的知识系统才是真实而有用的,系统之外不过就是些无足轻重、若有若无的存在,例如在可观测的宇宙之外,已与我们无关,冥冥中不知何时会来的小行星灭世撞击就当它不存在。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总结得好!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其实可以换个说法,学无止境。
阿石的意思是学无止境,早回头,早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