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部门安排活动,到农家乐的山庄去玩,以我平素宅在家的习性,这种活动其实是不太想去的,但是这是一年以来部门的第一次活动,不参加多少会不太好,这是到了要发扬集体精神的时候了。
像上班时候早早起床,搭同事的车去了目的地。到了那里,打了羽毛球,围观和学习了会儿钓鱼,然后围观会儿象棋,中饭后打麻将,打“跑得快”,打“斗地主”,玩得十分开心。下午逛荡到KTV包厢,又练了一会儿歌。
下面来重点说说唱歌的事儿。打小其实还算爱唱歌的,记得小学三四年级时候,我们班里有几个人在老师的鼓动下一起唱“潇洒走一回”,而我不好意思地躲在后面,这似乎是一种本能的习惯,或许我的唱歌只是在流行歌曲熏染下的耳熟能详,而未有刻意练习到可以表演吧!唱歌这个“爱好”打小学毕业后就几乎消失了,真正正视它还是这两三年内的事情。
因为没有学习过,所以对怎样唱歌并不清楚,而显然未经接触学习就谈天分是荒谬的,像咱这种“奔四”的人也已然没有谈天分的必要。近几年间,因为平时说话少,更不会引吭高歌,也就唱唱低音的歌,例如姜育恒的驿动的心、再回首之类,即便如此,驿动的心中有个“而”音偏高而唱得吃力。
言归正传,待我到了KTV包厢,那里只剩下了一个同龄人和一个大我二十岁的同事,其他人则去摘草莓了,所以我也没啥不好意思的,就来个我和同龄人的专场,开始试了几个歌,大约在冬季、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等等,有些地方很吃力,他俩笑,我不以为意,于是继续唱驿动的心,那个音仍然过不去。老的同事提到了声带关键期吊嗓子的问题,我心中若有所悟,把嘴巴打开放开音量,继续唱下半段,果然那个音唱出来了。看来猜测是对的,一直以来,我说话只是低音,大声只是偶尔,唱歌的时候,音域比我平时要广一些,因为没有吊嗓子练声,声带难以胜任。所以,这才有了这样的标题:喊出来后才从容。没有练声便谈天分,是不科学的。
随后又试唱了别的歌曲,例如忘情水、把根留住,都还可以唱得了,而忘情水则感觉很容易唱的。而在我二人专场的时候,有鉴于我的“献丑”,那位同事也跟我唱起来,在我唱不上去而他继续时,我也热情地报以掌声,虽只有两人,气氛却不坏。随心所欲地唱完就休息去了。
没多久,那群摘草莓的都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包厢,开始继续唱歌,场面有些冷清。歌单里播放挪威的森林,见没多少人唱就果断拿起麦克风“献丑”,终于和另一位同事一起磕磕巴巴地唱完了,随后有人主动半主动地唱了起来。一时间也有一种调动起现场气氛的感觉。劝了身边那三位九零后新人,两劝不成也就作罢了,遥想当年自己也大抵如此。果然,人老了点,也心思复杂起来了。
上面忠实地记录了唱歌献丑的表现,看来养成了写博客的习惯果然是对自己有不小的影响,也形成了不避己短、坦诚相待的习惯。我为什么会这么坦率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来,我不过是个普通百姓,一个nobody,不需要遮掩什么,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作为世人的一个样本,我过着我真实的生活。也正因此,许多人并不关注像我这种nobody的博文,即便是我把心挖出来都没几个人看上一眼,我何须自我设限而对自己虚与委蛇呢?对自己坦诚才是最重要的处世态度。
二来,不避己短,方得进益。就像这次唱歌一样,同事的随口一句话就对我唱歌的提高有了帮助,假以时日,日积月累,不是挺好的吗?遮遮掩掩,小心地护着那点缺点,何时才能解脱、不受其累?不过是个nobody,何须太过在意那点面子?能有收获不是更让人高兴吗?
总之,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看看那“艳照门”,看看那“裸条门”,我这点事儿有什么好顾忌的?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也常常决定于对外在认识有多少。
想想我也好久没去KTV了,自从有了娃之后,就没去过
确实会少了,带着他去的也只有一两次,这次压根儿没带家属。
唱个歌而已,又没叫陪唱的,根本没必要掩饰啊。
唱歌也要讲究个量力而行嘛!能唱的歌不多,就难免献丑。其实就是不善此道。
不做麦霸已经很不容易。
霸了会麦儿罢了,有朝一日来个钢琴弹唱,那感觉想必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