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的最高法则。存亡问题,无非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死亡,从来都不是问题,它毋庸置疑,它就站在生命的面前,随时将其裹挟而去。死亡将一切湮灭,将一切归于虚无。虽则对待生命观点精彩纷呈,仍躲不过这样的人生目标:活着,更好地活着,更多人更好地活着。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除了灯塔水母,大概所有生命都将无法幸免于死。
所谓人生,不过是生存执念由无而有、再有而无的过程。除寿终之外,我观世上死亡类别不外四则:一则曰“薄命”;二则曰“轻生”;三则曰“饮恨”;四则曰“牺牲”。
其一,薄命。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人已经为保命而不顾其他了,保住了生命的底线:活着。活着就有希望,而希望则是每个人内心自我合理化的希冀。然而,生命是脆弱的,营养不良、病痛、天灾都可以轻易夺去生命。现代医学虽已长足发展,认识到了基因层面,然而,能够治愈的疾病仍不过是冰山一角。薄命即不幸,或许疾病终有攻克的一天,但时日久长,何堪期待?
其二,轻生。轻生者,轻贱生命也。不知死,焉知生。如今关于死亡的报道很多,但自我生存执念若未建立,则轻生仍不得免。此期间,认识到自身存在价值,并学会自我肯定,是建立生存执念的前提,故而自责、罪恶感和自我否定是导致轻生的主要原因,例子见网购女大学生之死。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这么说,生命如何又宝贵呢?但见面对逝者,生者驻足垂泪、缅怀而又继续原来的生活,生命如何宝贵,唯有每个人自己去找寻。
其三,饮恨。何谓”饮恨“?生存执念进行中,不期被他人瞬息间强行中断,此时即为”饮恨“。例如被劫杀。病痛虽然来势汹汹,无法抗拒,但终究给了病人心理、生理适应的时间,完成了生存执念有而无的转变,亦非饮恨。
其四,牺牲。先说被牺牲,应归属饮恨一类。牺牲指主动牺牲——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就他人或事业。做到这一点,无外信念。为信念而死,超越了个人生存执念,是自我合理化的升华。简单的例子,就像疯狂原始人中的父亲最后毅然选择了自我牺牲。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是劝人关注现世。如何更好关注现世,不知死,焉知生?有心问死,无外生者。
这四种都不是“正常”的形态,是不是应该加上第五则:寿终呢?!或者说,这四则是生命过程需审慎的地方,目的是寿终正寝吧!
从头看到尾,原来讲述的是四种不同的死法!!另外纠正一下,不会死的生命,可不止那灯塔水母。病毒如果算生命的话,它也不会死!除非你杀灭,离开寄主,病毒只会暂停,遇到寄主,又开始新生……
这虽是四种,但也是四种层次。思考人生从思考死亡开始,四则顺序也是有意这么排的。
话说那个不死的东西,只是惊讶之余记在这里的,没更多了解,依稀记得,病毒是不是属于生物好像还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