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语言是个关

记得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下了火车的瞬间,感觉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下子就切换到了方言模式了,那感觉异常明显,后来就在也没有这种感觉了。而一个北方人跑到南方来,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恐怕就是语言关了。

秦朝统一了文字,绝大部分人却都是文盲。生活上依赖的是各地方言,存在语言障碍。汉以后经历的魏、晋、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导致语言风俗的诸多变化,从隋朝的《切韵》开始,官方均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音——唐的《唐韵》、宋的《广韵》、元的《中原音韵》、明的《洪武正韵》、清的北京官话及《统一国语办法案》。民国期间制定了《国音常用字汇》。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补充了对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一开始,我是不知道这各种韵的,一想普通话难道就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吗?未必吧!查一查对普通话的介绍,果不其然,很多事往往不会有那么多的创造,通常只是顺势而为的改造而已。当然,普通话获得持续的推广还是很好的,不管你故乡操着什么语言,有了这么一个共同的平台,各地区的人骤然碰在一起也不会有交流障碍。虽然从1956年就开始推广普通话,但是时至如今也不是所有人会说普通话的。假如在7岁入读小学可以接受普通话教育,那么理论上50后及以后出生的人都应该会说普通话。不过,常识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没那么理想,很多人仍旧是不会说的。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民众对新事物的了解到接受也是需要过程的。结果是,当我到了老婆家,语言障碍还是明显的,还好,上次在那里感觉有些进步。

湖南这里的方言非常多,据说隔着一个山头两边的话都不同。更不要说就连湖南其他地区的人都听不懂的湘乡话、娄底话了。要掌握一门语言,就需要多接触,多学习,多使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话说得很好,也很对,只是很难做得到!所谓乐之者,那也是过着乐之的生活了!一般人会掌握某一项技能而愿意过“乐之”的生活吗?要掌握它,就要乐它,过着有它的生活,才能够更快地过上另外一种生活!认命吧!

伟大的鲁迅同志都说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所以顺便提一下推广普通话那在今日看来匪夷所思的初衷——废除汉字。民国就开始搞汉字拉丁化了,自从1986年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这才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

《[0211]语言是个关》上有10条评论

  1. 我是越来越喜欢方言了,尤其是土话,贼接地气,语意贴切极了,咂摸起来更有味道。我很不喜欢一味要求孩子说普通话,如果生于斯长于斯,却刻意坚决背离本土语言,倒有些得不偿失了。何况,普通话仅是便于异地交流而已,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表达。“说普通话,做普通人”,可有不少家长却认为孩子说普通话就不普通了似的,这有优待另当别论了,呵呵。

    1. 你最好的表达,人家却听不懂,待体验到个中味道的时候都不知是猴年马月了!况且,通常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语言的功能性是必须的,沟通交流的基础嘛,有了开始才有机会让对方领略方言的味道!
      教孩子说普通话是必要的,至于说普通话就不普通了这样的愚见也各在人了,笑而不语。
      说点人话:你就在家里那个语言圈子里混,自然如鱼得水,你跑外面去试试?

    1. 说明当初那些酸文人将文字弄得背离了它的基本功能,那时的愤青就恨得要彻底革命了,从文字开始动刀。

  2. 民国那阵的愤青才是真正的愤青,现在的愤青比起他们来简直弱爆了。
    现在还有人保存一些是全拉丁化的出版物呢……

    1. 遇到社会问题不默然忍受,而敢于发声,此乃真愤青!当然真诚愤怒,也有过激的时候,例如鲁迅的话,至少现在看来废除汉字是不可理喻的。

  3. 个人倒是觉得汉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很有意思的东西,如果真的拉丁化也必将损失很懂精彩的东西,至于方言的差异这个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性也是一种丰富吧

    1. 人民麻木不仁,因为不识字,所以没有思想觉悟,于是民族就无法得以改造,国家依旧疲弱,哪里还管得了什么文化呢!

评论已关闭。